“前两年乡镇街道上还随处可见污水横流,人们习惯把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在门前房后。如今接入污水管网后,街面上干净多了。”在竹山县文峰乡,集镇居民刘天军深有感触。

“从不敢开窗到滨水景观房,要让河流清澈起来,像从前一样。”该县污水处理厂运营公司总经理周刚介绍,竹山县自2018年至今,已经在16个乡镇分别建成污水处理厂,集镇周边每家每户都接通了污水处理支管网,全县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是我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之一。牵头负责的省住建厅自2017年开始便将其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近三年全面铺开。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全省总投资317亿元,开建乡镇污水处理项目996个,建成85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主支管网总长11280公里,接户215万户,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08万吨/天,全省实现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一个设施完善、管网配套、在线监测、运行稳定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体系已经形成。

电子地图,时刻盯着处理全过程

三峡库区秭归县归州镇的一处山坡橘园内,一股碗口粗的清水顺着水槽冲出,溅起晶莹透亮的水花,再哗啦啦奔向长江。

沿着出水口回溯,占地十余亩的归州镇污水处理厂映入眼帘。在处理厂的进水处,水体浑浊,水面漂浮着杂质,一股异味扑面而来。

“从橘园的这头到那头,污水变清亮,气味变没了,这种变化离不开县乡一体化的改造标准。”归州镇污水处理厂现场负责人乔发兴说。

不只是在秭归,出水水质“一级A”,这是全省乡镇污水处理的“硬杠杠”。为了让点多面广、情况各异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维标准统一,我省住建部门精心谋划,从顶层设计入手。

责任方面,乡镇污水处理责任主体为县级政府,县域整体推进,“建管一体”;运行机制方面,政府主导、高位推动是前提,市场运作、建管一体是关键,厂网一体、优选工艺是基础,以奖代补、在线监测是保障。

同时,省级层面加强巡查督导,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还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全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体系的规范建设。

统计显示,全省共引进15个省市的社会资本方57家,社会资本方投入资金120亿元;全省996个乡镇污水处理涉及的项目中,采取PPP(包括PPP+EPC)模式的超过80%以上。

得益于我省走在前列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大数据管理系统,如今我省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从建设进程到运行管理实现在线监测,省、市、县联通,各部门共享。

一张全省电子地图上,显示着分布全省的污水处理厂、管线、管井、户井等,像树根一样密密麻麻联结起千家万户,信息一目了然。

2017年6月起,我省开始搭建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平台。在建设期,所有的管井、管网建设实现GPS坐标定位,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实际建设图,同施工图进行对比,评价工程设计落实情况。每个关键工序持牌验收,建立了工程质量全程可追溯机制,信息平台现有各阶段进度照片信息4000万张,让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时刻处在一片“阳光”下、一个标尺上。

一年净化污水2.74亿吨

“处理厂进水监测包括‘COD、PH值、流量’等3项指标,出水监测包括‘COD、氨氮、总氮、总磷、PH值、流量’等6项指标,定期公布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丝毫不敢马虎。”潜江乡镇污水处理项目运营方相关负责人万俊松指着厂里的监测设备说。

处理厂进水COD浓度等指标偏低?说明地下水、地表水可能渗入了管网点。为此,该市分段普查收集管道水质,重点排查单位庭院的生活污水排口和居民自建房粪污排口,提高收集精准度,确保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落到实处。

建起来,还要能运行稳定。

如今,依托大数据管理系统,全省乡镇污水处理厂进水、出水指标继续实时监测,多部门、多层级共享,戴上了“紧箍咒”。

在管网维护上,各地也有探索。在孝南区,一支专业的管网维护疏通队伍来“保驾护航”。“这是独立于污水处理厂之外,单独面向社会招标组建的。” 孝南区住建局工作人员梁兵介绍。这支近30人的队伍分为4个小组定期巡检管线,清淤清杂,让400余公里主支管网稳定运行,成为全区10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有力支撑。

为加强运营保障,我省从2020年进入运营期开始,连续三至五年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奖补,先后出台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资金奖补、收费标准、污水治理工作知识问答等系列通知指南,指导各地规范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累计处理乡镇生活污水2.74亿吨,相当于2.2个东湖的水量(按最大湖容计算);削减COD排放33881吨,COD削减率达90%以上。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重点聚焦乡镇污水处理体系的管网延伸、接户、收费保障以及日常维护,助荆楚大地持久碧水东流。

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接续发力,推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品质逐步提升。“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好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记者 周三春 通讯员 邓锋 禹滋柏 周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