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小摊贩这个“自由职业”在年龄上竟不自由了?人们在为中年人可能遭遇的就业门槛、生存压力感慨。“人人都是打工人”,我们应该给予劳动者,包括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同样的尊重和关怀、同样的善意与温暖。

这几天,湖北武汉一市场在入驻须知中要求“女售货员不超过45周岁,男售货员不超过50周岁”,引发热议。10月23日,武汉市江岸区通过官方微博称,该入驻须知为负责市场运营的公司自行制定和张贴;江岸区市场监管局已约谈相关企业并要求其不得违规设置不合理条件,责令其立即改正;目前,企业已撤除该入驻须知。

“菜市场工作风险这么大吗?”“我们这的市场就没有几个45岁以下的摊主”“70岁以上还允许考驾照、开车呢”……一家普通市场关于摊贩年龄的要求,成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以及诸多媒体的关切,这应该是当事方未曾料到的。

诚然,用人单位通常会对自己提供的岗位设定一定门槛,会对应聘者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有些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是有明文规定的。这主要是为了招聘到更契合岗位需求、更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人。同时,对一些特殊岗位,比如“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我国相关法规有特别的规定,可以提前退休。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一,市场的运营方与摊位、商户之间往往并非雇佣关系,而是租赁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依据对承租人提出年龄上的限定;其二,按照公序良俗和人们的共识,在市场摊位上从事商品销售,只要没老到不会算账、糊涂了,年龄就不应该成为问题,更不应该成为门槛。

抛开具体是非,公众为什么会对这一事件如此关注?它究竟触动了公众哪些敏感神经、戳中了哪些现实痛点?

首先,应该是就业歧视。根据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同时,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并不鲜见,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疾病歧视、身高歧视、学历歧视,甚至血型、星座、属相歧视,当然也包括年龄歧视。所以,当面对一条类似于“45周岁以上连卖菜都不行”的要求时,诸多人难免不安——什么时候,小摊贩这个“自由职业”在年龄上竟不自由了?

其次,应该是生活、生存的压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多要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忙碌甚至负重前行。在市场里租下一个摊位,是诸多商贩的谋生手段和方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市场也吸纳了不少劳动力,成为增加、保证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如果诸多市场都将四五十岁的摊贩、销售员拒之门外,不仅可能给中年人的生活、生存造成困难,而且可能影响全社会的就业形势。所以,某种角度上,人们在为“中年危机”焦虑,为中年人可能遭遇的就业门槛、生存压力感慨。

再有,这么做与当下稳就业的形势不符。“4050”人员曾被视为就业再就业的困难群体,国家层面专门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专门提供一些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高龄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只增不减,对他们的关照既关乎民生,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在稳就业、保民生的现实背景下,涉及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时,更应该本着审慎和人性化态度。任何地方和企业都应该凝心聚力,为减少失业、增加岗位,担当作为,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如此,社会上不少岗位在渐渐放宽对年龄的限制——不少环卫工都是“银发族”,有关延迟退休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中。这些都说明,中年人甚至一些老年人依然可以胜任某些岗位,事实上也被社会所需要。

最近有关“打工人(打工的人)”的梗刷爆网络,一时间,打工人的傲娇、乐观、奋斗、自嘲,激起了诸多行业、职业劳动者的共识和身份认同,“人人都是打工人”,打工人个个可爱可敬。如此现实语境下,我们应该给予劳动者,包括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同样的尊重和关怀、同样的善意与温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