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路扶持,我才有今天的成果!”5月10日,提起母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小伙杨博文十分感激。两年前从学校毕业后,他入驻襄阳市大学科技园成立公司创业,目前公司营业额已破千万,还带动该校6名学生一同创业。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促成长,以创业促就业,这两年,我省多所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新路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显示,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率有所下滑外,近五年,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

种种子、育苗子、结果子

刚入校时,杨博文曾在学校“晒梦街”“摆摊”锻炼,略有营收,信心满满参加校创新创业大赛,没想到首轮就遭淘汰,但创业的种子一直都在。杭州实习期间,他抓住机会向公司展示创业构想——面向社区物业打造智能物联网共享平台,获得55万元初始投资,回到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去年疫情发生后,产品推广无法进行,公司一度难以维持,在学校扶持下,他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为企业搭建线上办公平台,公司得以存续。后来又在创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顺利拿到订单,逐步走上正轨。

襄阳职院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颖介绍,创新创业教育是该校每名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包含70%的创业实践活动,形成了开放、分享、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在这里,意识唤醒、平台晒梦、苗圃孵化、园区启航、示范引领五个阶段全程育人,就好比“种种子、育苗子、结果子”,让双创学生脱颖而出。

据了解,学校有22家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设在校园内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就是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的一所国家级孵化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多个公司在此办公,包括华为、阿里巴巴相关项目。目前,科技园每年重点扶持50个优秀项目“拎包入驻”,近2年入孵大学生创业企业258家,成功孵化66家。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创新意识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业内含金量高。2020年,我省高职院校在这一赛事取得金奖“零”的突破,获奖项目就是襄阳职院朱婷婷团队“Youth独食俱乐部”。近年来,以创新创业相关竞赛为抓手,许多学生快速成长,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记者采访获悉,不少高职都设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其中,实践实训占到课时一半以上,学校创新创业教材多为校本教材,为学生量身定制,力求因材施教。有过学校创新创业活动经历的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都高于同龄人。在学校扶持下成功创业的校友又反哺学校,成为学校创业创新的指导人和投资方,还提供就业岗位和渠道。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洪自然老家在罗田县,家境贫寒,入校之初,他就在校园成立公司,把城里的孩子带到家乡体验农耕生活,将农副产品销出村镇。去年,他的创业项目也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奖。“在学校的扶持下,我的视野更开阔、学习能力更强,更有毅力和决心去克服困难。”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创业学院教师易维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当然这对学校的教学要求更高,教师投入精力更多,也更辛苦。“我们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去得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等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职业成就。”

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

2020年,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我省高职招生28万多人,比往年扩招近5万。招生数量激增,学校资源如何跟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不同招生来源给技能人才分类培养带来挑战。采访中,多所院校直言“缺教师”,尤其是缺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强的教师。2020年数据显示,我省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数比2019年增加1255人,提升了8.19个百分点,但形势依旧严峻。

“我参加扩招,是想提升个人发展。”24岁的张可工作三年后,去年辞职成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扩招生。她之前也上过大学,工作中感觉还有很多不足,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在家人支持下重回校园。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马丹认为,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这也是它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

他认为,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在“聚焦产业、对接企业、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一定特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使他们从自然人逐步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人。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马丹指出,职业教育既要增强外部适应性,也要增强内部适应性。增强外部适应性,一方面重视湖北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关注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响应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内部适应性,既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内外部适应性,可以较好促进湖北发挥教育大省的作用,将科教优势真正转化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记者 方琳 张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