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杀手”,广大群众并不陌生;但作为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新的独立高危因素——“高血同”这个全新的名词,恐怕大家就有点陌生和困惑了。事实上,无论您知不知晓,接不接受,“高血同”都已是客观存在,只是其危害近年才被医学界发现和锁定。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控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及脑卒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卓伯教授提醒说:在现实生活中,诱发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重大危险因素,不仅仅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还有高尿酸和“高血同”(与上述“三高”合称“五高”);尤其是“高血同”更应引起人们高度警觉并严加管控。因为在“五高”中,“高血同”对血管的损伤及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其它“四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中风、痴呆、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最基础、最重要的独立高危因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血同”这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始终没能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认可和关注,由此助长了我国脑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不断高发。

那么,什么是“高血同”?它跟中风、痴呆的关系究竟有多大?目前我国“高血同”患者到底有多少?该怎样防控?张卓伯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科普,他同时强调提醒广大民众能对“高血同”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日常中加以有效防范,以此减缓或避免中风、痴呆及冠心病对公众的伤害。

“高血同”是怎么回事?

张卓伯教授通俗地解释说,“高血同”就是指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简称‘血同’)”水平升高(其血检值大于10微摩尔/升);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一个中间产物(即血中垃圾),是一种对血管极具损伤性的含硫氨基酸(神经毒素),当其代谢转化为其它物质的途径受阻时,大部分“血同”就无法代谢掉,继而在体内蓄积,浓度就会增高,医学上将此症状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简称“高血同”。

实际上,“高血同”早就存在,只是其危害近年才被国内外医学界了解和锁定。与之相关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指南》、《高同型半胱氨酸诊疗专家共识》、《高同型半胱氨酸与痴呆——国际共识声明》以及与“高血同”有关的高等医学教材《内科学》,国家卫健委及中华医学会主编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及心脑血管《合理用药指南》,近年都已相继出台,对“高血同”的存在和危害,及其相关诊疗要求和方案都给出了明确答案。

“高血同”危害有哪些?

张卓伯介绍,近年国内外大量医学研究显示:“高血同”能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性,促进血栓形成,最后诱使脑中风发作;“高血同”能促进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素)在脑组织中沉积,磷酸化生成增多,损伤神经元,致使脑萎缩,助推认知障碍及老年痴呆(AD)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同”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内膜机制,给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创造了进入和沉积到血管内膜当中的机会,凝聚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致使心梗(冠心病)、脑梗不期而遇;“高血同”能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促进血管紧张素2的产生,进而使血压升高,加剧了相关血管疾病的病情。

张卓伯教授的结论是:首先,“高血同”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单纯的“高血同”就能掀起中风、痴呆、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狂风暴雨”,其相对危害度已超过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仅次于高血压。二是单纯“高血同”的病人,罹患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风险为正常人的5-10倍。三是高血压或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如果同时伴发有“高血同”,其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潜在风险则是正常人的10-28倍,如同“火上浇油”。

目前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高血压人群当中,91%的男性和63%的女性同时患有“高血同”。

“高血同”人群知多少?

张卓伯进一步介绍说,根据《高血同诊疗指南》及相关《专家共识》数据显示:全球“高血同”患病率为5-7%,而中国人群的高血同患病率却高达27.5%(患病人数超过3.8亿人),这一现象与国人的饮食习惯及影响叶酸吸收利用的M基因有1/4的人产生了了突变密不可分;我国高血压及慢性肾病患者中,80%以上都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同”。

张卓伯总结:以10微摩尔/升作为“高血同”诊断标准(国际标准),我国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同”,系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高危人群,遗憾的是很多病人还“蒙在鼓里”。好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都已相继开展了“高血同”的检测与诊治。

“高血同”是怎么来的?

张卓伯教授指出,叶酸及维生素B6(VB6)、维生素B12(VB12)缺乏及吸收利用度不好,是“高血同”产生的主要诱因。天然的叶酸、VB6、VB12主要储存于绿叶菜及相应食物中,其共性均是不耐高温;遇到高温70%以上的生物活性都会遭到破坏。由于国人喜欢吃熟食,加之绿叶菜吃的相对较少,再加上我国人群有1/4的人M基因形成了突变,致使摄入的叶酸仅有30%能得到吸收利用,因此我国人群叶酸普遍缺乏,“血同”普遍偏高,颇具中国特色。

“高血同”该怎样防治?

基于叶酸、VB6、VB12缺乏为“高血同”的成因之一,补充叶酸及VB6、VB12已自然成为当前降低“高血同”和预防或者延缓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主要干预手段。

张卓伯告诫:每天补充上述3种元素的剂量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剂量过低降“高血同”的效果不好;而剂量过高非但不会增强相应疗效,反而还会带来很多副反应。

张主任解释说,补充叶酸、VB6、VB12,可在4-6个月时间使“高血同”有所下降,甚至达到正常值范围,但叶酸、VB6、VB12的补充最好不要中断,因为“血同”是由蛋氨酸转化而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都富含蛋氨酸,有蛋氨酸摄入就会有“血同”产生。一旦中断叶酸、VB6及VB12的补充,“血同”很快还会升上来,使人体重新回到“高血同”状态。因此补充叶酸、VB6、VB12一般都需持续和巩固36个月以上,否则达不到预防或延缓中风、痴呆及冠心病发生的效果和目的。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补充方法是:一是多食用富含叶酸、VB6、VB12的食物,如每天2斤菠菜、4两韭菜、4两牛肉;二是直接服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生产、为“高血同”患者量身定制的保健食品。

张卓伯教授建议,成年人尤其“高血同”病人,最好每年或每半年到医院抽血检测一次“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把它作为健康和疾病重要的衡量指标。若“血同”检值大于10微摩尔/升,即可诊断为“高血同”,就需要及时进行相关干预治疗。

最后,张卓伯教授提醒说,要增强防病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少花钱、少遭罪、少烦恼的“三早三少”防治观念,加强疾病危险因素检测,如果控制好“高血同”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五大高危因素,80%以上的人群会避开或延缓中风、痴呆及冠心病的“偷袭”。(通讯员 衣晓峰 记者 李丽云)

推荐内容